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强调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指引下,醴陵农商银行始终紧扣“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主题,充分运用农村支付工具,逐渐完备农村金融服务措施,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品质,为支持醴陵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笔者从县域农商银行的视角做多元化的分析思考,并针对农村支付工具如何助力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若干建议。
2013年11月初,习在湖南考察时,以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透把握和对湖南发展区位的深谋远虑,殷切寄语:“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符合常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这一被概括为“一带一部”的战略论断,全新凸显了湖南省在国家战略中的区位价值,为湖南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醴陵市作为“一带一部”的交汇点,“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核心区,辖内乡村镇主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主产稻谷、兼产甘薯、茶油等,工业主要以陶瓷机械、烟花鞭炮为主远销世界各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醴陵区域农村移动支付工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移动支付工具在全世界的迅速推广,醴陵区域的农村支付环境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的新趋势。为实现辖区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醴陵农商银行不仅加强了传统金融服务网点的建设,还积极拓展了电子支付的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年末,除了常规的票据交易和银行卡服务外,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其中发放银行卡117.86万张,年交易额增长至2347.42亿元,网络支付成为连接农村消费者与商品服务的重要桥梁,网络支付用户数量增长至55.28万,年交易额增长至188.56亿元,其中各服务网点开通的手机号码支付功能和云闪付的注册用户数量均有显著增长,分别达到1.86万和6.17万用户,移动支付工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明显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支付体验,极大促进了农村支付环境的多样化发展。
然而,农村地区的支付场景建设仍然较为单一,大多分布在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地方,由于成本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限制,偏远乡镇的移动支付场景建设往往只能满足基本的日常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该行在农村地区积极构建移动支付生态系统,截至2023年年末,成功搭建10条公交线路、农村医疗支付服务覆盖19个乡镇、13所学校校内实现移动支付服务,实现景点住宿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大型移动支付场景,逐步推动了农村支付工具的普及与场景整合。
为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要求,该行在辖区内积极推广助农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年末,共设有助农金融服务点80个,覆盖80个行政村,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支付服务需求。然而一方面,由于部分系统扩容限制,导致个别乡镇没办法使用代缴医保、水电费等服务,使得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功能局限于基本的取款服务,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农民对数字支付技能的掌握程度不足以及机构数字支付工具和服务创新不够,加之偏远贫穷的地方通信条件差,网络不稳定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低龄化和传统支付习惯等坏因阻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同时还存在农村地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电信诈骗案例频发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满足醴陵地区陶瓷、鞭炮制造企业需求,该行致力于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倾斜,支持地区性支付品牌建设,推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支付解决方案,围绕产业园、交易市场等场景,推广助农POS机、聚合支付、手机号码支付等工具,带动整个区域的支付助农服务水平,提高生产企业上下游交易、涉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资金流转,提高效率。截至目前,已在醴陵区域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收购站点提供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对周边支付助农服务水平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虽然在农村地区做到支付服务点大面积覆盖,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均、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支付服务试点的建设和运营效率,也限制了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农村支付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该行在农村支付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农村支付工具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只有不断拓展农村支付工具,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金融素养,推动市场生态创新,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支付工具建设工作机制,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农村支付工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在有效防范支付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合乎条件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支付服务,加强与农村连锁经营商户的合作,实现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的全覆盖。二是开展金融机构合作。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服务网点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支付产品和服务,此外加强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共同推广云闪付、手机号码支付等支付产品,形成合作共赢局面,从而在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也扩宽了移动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三是引导农村社区参与。动员农村社区和合作社参与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利用农村集体活动,引入移动支付工具的展示和体验环节,让农民直观感受到支付工具带来的便利,提升农民对新型支付工具的认知和接受度。
一是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确保支付服务的稳定可靠,有效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加强对自助终端风险的测试,排查系统性支付漏洞,对于技术落伍的支付工具及时来更新维护,保障支付安全。二是增设服务点。针对地区人口年龄分布及支付工具使用习惯在偏远的行政村增设更多的金融服务点或者自助设备,如ATM机、POS机、普惠金融智能终端产品等,强化便民服务渠道,将政务服务、金融服务、便民服务等延伸至偏远行政村,解决服务内容单一、分散建设的问题,提高农村支付服务的可获取性。三是优化支付场景搭建。目前农商银行主要推动特色乡镇产业场景建设和偏远地区便民场景搭建,结合陶瓷、鞭炮、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拓展产品交易场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使移动支付工具及时嵌入地方特色产业全链条;在偏远行政村目前已有的社保、水电缴费等基本支付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与农村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基于社保卡支付的挂号、入院缴费、出院报销的支付流程,建立“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加强支付工具App的应用,将移动支付融入农村居民生活的各个场景。
一是开展金融安全教育。在各个行政村定期开展数字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支付工具的使用教育和培训,利用移动支付App推出教育小程序、视频教程等内容,帮助农村居民提高数字金融知识水平,减少对新型支付工具的恐惧和排斥。二是强化安全宣传。加大对支付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醒农民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范电信诈骗,针对当前农村居民对新型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存在的安全忧虑,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新型支付结算工具有关法律和法规和保障措施,并加大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和打击力度,开展专项活动,减少农民对新型支付工具安全性的忧虑。三是完善风险防控。作为金融机构和支付平台应逐渐完备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支付交易的安全性,建立及时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农村客户大多是风险厌恶型,加强对支付风险控制能有效消除农村客户对新兴支付工具的安全顾虑,进而更加有助于吸引客户。
一是开发特色支付产品。针对特色农产品、制造业和农民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支付产品,如农产品销售收款等专用支付工具、出口企业外汇绿色通道等。二是提供农村定制化金融服务。结合目前移动支付场景及使用需求,开发针对农村特定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投资理财等,通过简化申请流程和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工具进行金融服务交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便利性。三是利用大数据优化服务供给。通过一系列分析农民的支付习惯和消费数据,为农村市场提供更精准的支付服务,如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农民及商户的消费需求,进而推出更符合农民需求的支付产品和服务,提高支付工具的使用频率和满意度。
一是搭建农村电商与支付服务融合平台。作为金融机构要引导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与支付服务商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的支付及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如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一站式的支付和物流服务,或者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推出旅游消费支付套餐,丰富农村支付服务的应用场景。二是建立农村支付创新孵化基地。在农村地区设立支付创新孵化基地,聚集金融科技公司、创业团队、研究机构等资源,共同研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新型支付产品和服务,通过孵化基地的支持,激发农村支付市场的创新活力,培育出更多适合农村特点的支付解决方案。三是优化农产品交易支付流程。简化农产品在线交易的支付流程,提供一键支付、快速结算等便捷支付服务,积极引入新兴技术,丰富非现金支付工具,比如大力引入NFC支付、条码支付等较为成熟的新兴技术,探索使用指纹识别、声波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不断丰富支付介质、简化支付流程、提升支付安全,同时,引入支付担保、资金托管等机制,保障交易双方的资金安全,增强农民对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信心。
未来,醴陵农商银行将持续关注农村支付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措施,为农村地区提供更优质、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